庆祝上市 全新改版

南京29日气温突破了38℃ 一挖土工人中暑猝死

2007-7-30 8:42 【

  38.2℃!昨天下午2点,南京气温突破了38℃大关,为最近三年来夏季气温的最高纪录。昨天上午10时左右,一名挖掘工在某工地劳作时突然猝死,医生诊断其为重症中暑。昨天16时,省气象台在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的同时,发布了中度重症中暑预报,提醒广大市民在10时-16时这一高温时段出行时要注意防护。

  天气今日37℃高温继续,周三起降温

  昨38.2℃,三年来最高

  据南京市气象局昨天16时发布的预报,今天南京多云,午后到上半夜局部阴有阵雨或雷雨,偏南风3到4级,有雷雨地区雷雨时短时阵风8到9级,并伴有强雷电,最低温度27℃~28℃,最高温度37℃左右。7月31日,南京多云到阴,局部有阵雨或雷雨,最低温度27℃~28℃,最高温度36℃~37℃。8月1日,南京多云到阴,有阵雨或雷雨,最低温度28℃左右,最高温度35℃~36℃。

  未来几天,副热带高压的强劲势力将暂时削弱,预计从周三起,南京气温将会表现小幅回落趋势。

  省气象台专家表示,最近三年,南京很少出现38℃高温,昨天38.2℃的气温,不仅是今年南京入夏以来的最高温,还是2005年以来的气温最高纪录。

  据省气象台统计,南京入夏以来已出现了9个高温日,其中梅雨期就有4天高温,出梅后,7月25-29日,已连续5天气温超过36℃。

  气象台发布中度重症中暑预报

  昨天下午4点03分,省气象台继续发布高温橙色预警。此外,省气象台还发布中度重症中暑预报。首席预报员沈树勤表示,目前南京的炎热天气,使得中暑几率大大增加,市民需要注意预防高温和中暑。

  突发挖土工人上班首日高温下猝死

  昨天上午10时,栖霞区仙林大学城一家土方工地,55岁的挖土工人申某在户外高温下施工时,突然昏迷,在送往医院的途中死亡。医院给申某的死亡定论是户外高温下持续工作导致重症中暑。

  他为了挣钱养家,打第二份工昨天下午5时,记者赶到栖霞区栖霞街道栖霞村的申某家中,其家人已摆起灵堂,家属和亲友们早已哭成了一片,申某的妻子倒在床上,悲伤得说不出话来,两个女儿也已哭成了泪人。“出事后,工程公司的态度还是比较积极主动,现在申某的儿子已经去公司和他们商榷赔偿事宜了,很快就会有结果。唉,赔多少钱都没意义了,关键是人没了。”申某的亲戚告诉记者。申某的女婿说:“爸爸出事后,我们都在安慰妈妈,争取平淡地处理完这件事,不能让她再伤心了。”据介绍,申某今年55岁,在仙林大学城的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食堂当勤杂工,学院7月份放暑假,他就暂时回家休息了。“老申的老伴没有工作,还要赡养寡居的老丈母娘,家里负担比较重,他通过别人介绍,利用假期去仙林大学城的土方工地干活,打了第二份工,没想到出事了。”申某的亲戚说。

  昨天下午,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食堂部负责人也赶到申某家中,向家属表示慰问,“老申是个好人啊,非常肯吃苦,和同事关系很融洽,脏活累活都是抢着干,也没有怨言。学院放暑假了,我们让他回家好好休息,没想到他又去找活干了。”

  第一天上班,高温下中暑猝死据申某的亲戚介绍,昨天是老申第一天去工地上班,没想到还没吃中午饭就出事了。“老申早晨6点钟就起床出门了,6点半到了工地,工地在山洼里,主要工作是将山地挖平进行复垦。山洼里比外面还要热,也不通风,大太阳底下才干了3个多小时,老申就吃不消了,蹲在地上低着头,很长时间也站不起来。工友们一齐将他抬出工地,送到阴凉的地方休息,过了一会儿,老申就开始不能说话了,工程公司的老板发现后,用康明斯卡车送他去医院抢救,到了栖霞镇上,又换了小面包车送到栖霞镇医院,路上工人们看到老申眼睛的瞳孔放大。刚送到抢救室,医生过来就宣布老申已经死亡。栖霞镇医院抢救室的医生告诉记者,申某死因为持续高温下工作出现重症中暑,当场出现昏迷,可能因为交通不便,没有及时送到医院来抢救。昨晚,申某的亲戚介绍,申某的儿子已与其打工的工程公司达成协商意见,工程公司承诺给予21万元的赔偿和抚恤。

  提醒四类人易发生重症中暑

  据全国中暑防治研究组组长、南京医科大学急诊医学系茅志成教授介绍,重症中暑是中暑中情况最严重的一种,如不及时救治将会危及生命。这类中暑又可分为三种类型:热痉挛、热衰竭和热射病。

  热痉挛多发生于大量出汗及口渴,饮水多而盐分补充不足致血中氯化钠浓度急速明显降低时。这类中暑发生时肌肉会突然出现阵发性的痉挛和疼痛。

  热衰竭常常发生于老年人及一时未能适应高温的人。主要症状为头晕、头痛、心慌、口渴、恶心、呕吐、皮肤湿冷、血压下降、晕厥或神志模糊。此时的体温正常或稍微偏高。

  热射病主要发生在高温环境中从事体力劳动时间较长、身体产热过多,而散热不足,导致体温急剧升高的人群中。发病早期有大量冷汗,继而无汗、呼吸浅快、脉搏细速、躁动不安、神志模糊、血压下降,逐渐向昏迷伴四肢抽搐发展;严重者可产生脑水肿、肺水肿、心力衰竭等。

  茅志成教授表示,有四类人群最容易发生重症中暑,分别是:有心脑血管疾病、营养不良、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“老病号”;身体虚弱的孕产妇;老年人和婴幼儿;在高温下作业者。

  茅志成教授提醒道,容易中暑的高危人群出门时最好带上太阳伞、太阳帽等避暑用品,平时多喝水多吃水果以补充体内水分,如果感到头晕、恶心、心慌等症状,应抓紧到附近的医院就诊。他建议,正常人在适当的时候应到室外进行耐热锻炼,以提高身体的抗暑能力,不要成天呆在空调环境中。